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237526人,人口密度达到235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9.61%。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66%。
自然灾害
主要为干旱、冰雹、洪涝。2007年的自然灾害给13个县(市、区)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受灾人口达到113.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17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9.4万亩,倒塌住房2729间。
气候与灌溉
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4.9--10.4摄氐度之间,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为-6.9摄氐度;7月份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2.5摄氐度。号称“无扇之城”。年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为132.2毫米,1月最少,为5.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5-3.0米/秒之间。长治各月平均气温:一月:零下6.9°C二月:零下3.4°C三月:3.7°C四月:11.7°C五月:17.4°C六月:20.5°C七月:22.5°C八月:20.5°C九月:15.6°C十月:9.8°C十一月:2.6°C十二月:零下5.6°C
城市规划布局与规模
定位:综合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未来环漳泽湖链状城市空间体系中,将老城区和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共同组成未来长治市的主城区。新区建设以“东山西水、南秀北美”为特色,重点在“特”字上下功夫,全面打造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新区建设将根据“水边的五彩石”这一开发主题,在新区城市空间上规划了“绿、紫、蓝、红、橙”的五色物质空间,即绿色空间———生态魅力新区,紫色空间———传统民间文化的激活和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蓝色空间———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朝阳产业,红色空间———新区的政治职能,橙色空间———新型的人居环境。要在三年内构筑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城市框架,五年内粗具规模,十年内建成大气典雅的全国一流新区。
旅游胜地
中村申家宅院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北依小寒山,西临漳河,地处上党盆地的东北角,属于上党盆地的边缘丘陵地带。据申氏族谱记载,申氏宗祖是明万历年间从潞城县天贡村迁入的。全村现有300多户,共1300余人,申姓族系占70%之多。申家大院中村在明朝时属潞城县,直隶山西布政司。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未打消这里民众积极求生的欲望,他们从农业生产转而向丝绸,布匹,酿造等手工业发展。由于处在河东盐池及本地物资向东南转输的运道上,也是从陕西和晋南向河南运输的必经之路,并且是与以北的太原连接的重要通道。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本地铁矿产量丰富,于是盐与铁便成为泽潞商人重要的贩卖货品。据《潞城县志》记载,清朝至民国期间,中村是当地著名的物资交流中心集市之一。晋商发展的同时,商家大院也就成了晋商文化的代表,成为中华民居建筑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申氏在明初从潞城县天贡村迁入南村,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迁入中村定居。自始祖申十三开始,至今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申十三有二子,第四世时有七子,第七世时发展为三十子,第八世时发展到五十子,成为一大家族。村内申家的老宅院始建于明代中叶,至光绪年间基本建成。村内现存明清院落 20余座,窑 50余孔,房 300余间,基本保存完好,是非常宝贵的建筑遗产。村落位于半丘陵地带,地势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以十字街为中心,呈网格形分布,分为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 4个大的区域,申家宅院落位于东北区域。土地概况方面,该地区的土地总面积为138.9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占据30.7万公顷(这一数据来自1985年的统计),宜林地面积为2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达到19.9万公顷,此外还拥有20余万公顷的牧坡草地。
全市经济及社会事业综述
经过初步核算,本市生产总值达到了惊人的数字。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所增长,比例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相应的美元汇率水平。居民的消费价格略有上涨,而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格则有所下降。全社会从业人员数量稳步上升,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可观。
在农业方面,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所变化。肉类总产量增长显著,尤其是猪牛羊肉类。林业和牧业的表现尤为突出。
工业和建筑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引人注目,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有所上升。全市的建筑业实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市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城镇投资和农村投资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在能源工业投资方面,煤炭和电力工业的投资增长显著。
贸易领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都有所发展。进出口总额虽然有所下降,但利用外资方面仍有一定的成绩。
交通、邮电和旅游方面,民航客运量和货邮运输量都有所增长。全年完成的邮电业务总量也有显著的提升。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内外游客数量大幅增加。
金融和保险方面,全市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余额都有所增长。保险公司数量及保费收入也有增加。
教育和科技方面,各类教育机构和学生数量都有所增长。全市的专利申请数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量也有所上升。
文化、卫生和体育方面,文化机构数量增加,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众多奖项。
在城市建设和环境方面,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绿化覆盖率提高。供水、燃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社会福利方面,各类社会福利单位增加,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也有所增加。
长治,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韵之城,以其壮丽的山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历代郡、州、府的所在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古建筑艺术珍品交相辉映,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神韵。
长治市的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你可以探访老顶山森林公园、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等天然胜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上党门、城隍庙等文物古迹,以及八路军总部旧址、黄崖洞保卫战旧址等革命纪念地,让你在游览的了解长治市的历史和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长治市为吸引人才、促进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补助(贴)标准。无论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享受到生活补助、租房补助、学费补助和购房补助。取得上一级学历学位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人员,还可以申请能力素质提升补助。这些补助政策的实施,为长治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长治及附近,还有许多其他主要的旅游景点,如始祖百草堂、灵空山红豆峡等,都值得一游。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文化,长治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对于爱好旅游的人来说,这里绝对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财政预算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有独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往往通过财政预算拨付。
(二)用人单位需准备并提交所申报的补助(贴)类型的花名表。(原件)
(三)申请人需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本人单页及本人人才联名卡。需准备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四)对于高校毕业生,需提供毕业证、学位证和《教育部电子注册备案表》。若为留学回国人员,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相关认证书及《报到证》;高技能人才需提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有材料均需提供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五)行政单位需提供录用文件,企业需提供劳动合同或事业单位聘用文件及合同。对于劳务派遣人员,除以上文件外,还需提供实际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的有效期内劳务派遣协议及在人社部门年检时的全体员工花名表。若申请生活补助、租房补贴、学费补贴、购房补贴,需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六)在提升学历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公务员除外)。劳务派遣人员同样需提供相关派遣协议及花名表。若申请能力素质提升补助,需提供相应证明文件(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七)所在单位需提供营业执照、法人登记证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对于律师事务,还需提供其执业许可证(副本需加盖太原市司法局本年度检查考核合格专用章)。
(八)申请人需提供参加企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证明材料(原件);对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此项证明可免除。
(九)中央、省属驻并的高等院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需提供一线岗位证明材料的花名表,并加盖单位公章及纪检部门公章。
(十)申请购房补贴的人员,如购买新建商品房,需提供已备案的《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购买二手房(不含近亲属住房)的,需提供《不动产权证书》、《存量房屋买卖合同》及《税收完税证明》。若夫妻双方以共有产权申请同一住房补贴,还需提供结婚证。
申请材料的复印件均需加盖单位公章。
四、办理流程详解
(一)申报时间: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及其他本土人才的补助(贴)申报全年开放,每人每年仅可申报一次,补助按季度发放。受理时间仅限法定工作日。
(二)申请人需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劳务派遣人员由实际用人单位代理),用人单位核实材料真实性并在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后,向所在地县(市、区)、开发区(园区)政务大厅人才服务窗口申报。特定单位如中央、省属驻并高等院校等,需向市政务服务中心人才服务窗口申报。
(三)人才服务窗口负责审核申请材料,未通过审核的应通知申请人所在单位。
(四)各审核部门在本地官网公示审定名单,市政务服务中心人才服务窗口的公示则在市人社局官网进行,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
(五)市财政局根据资金分配意见将资金拨付至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及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再由这些机构委托银行代发补助至申请人的人才联名卡中。
(六)如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可向市人社局申诉。
法_依据补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十五条,国家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需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就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等就业服务活动。此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共同规定。